临潼石榴民间传说
关于临潼石榴的来历,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。相传女娲氏炼石补天时,将一块红色的宝石失落在骊山脚下。有一年,安石国王子打猎,在山林里看到一只快要冻死的金翅鸟,急忙把它抱回宫中,又是喂食,又是治病。金翅鸟得救后,为了报答王子的救命之恩,不远万里,将骊山脚下的那块红宝石衔到安石国的御花园,不久就长出一棵花红叶茂的奇树,安石国王便给它赐名“安石榴”。
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,来到了安石国(安国指今日的布合拉,石国指塔什干)。其时,安石国正值大旱,赤地千里,庄稼枯黄,连御花园中的石榴树也奄奄一息。于是,张骞便把汉朝兴修水利的经验告诉他们,救活了一料庄稼,也救活了这棵石榴树。这一年石榴花开的特别红,果儿结的特别大。张骞回国的时候,安石国王送给他许多金银珠宝,他都没要,只收下了一些石榴种子,作为纪念品带了回来。从此,由骊山“红宝石”变成的石榴,便开始在长安上林苑和骊山脚下定居繁衍,成为今日的临潼石榴。
自然因素
人们不禁要问,同时植于上林苑和骊山温泉宫的石榴,为什么能在临潼长久地繁衍下来?这并不奇怪。骊山北麓一带,系砾石与黄土相掺的“红淤土",通透性好,光照资源丰富,四季冷暖、干湿分明;空气中含尘量少,光照能见度好。这些均适应了石榴喜温、喜光、抗干旱、耐脊薄的牲征。“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”,所以骊山的石榴二千年来,花越开越红,成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;果越结越大,有的单果可达1斤以上;繁殖越来越广,已传至全国许多地区。而外地石榴,无论甜度.还是大小,以及外表美观程度,都与骊山石榴无法比拟。
发展概述
从民间传说到文献记载,从自然因素到繁衍势态,身庸讳言,临潼石榴是中华石榴之正果,是古代“丝绸之路’的重要见证。两千一百多年来,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胃和中国经济重心的东南移,石榴也逐渐东进南下,先后弓种到安徽、河南、山西、山东、四川、广东、广西、江苏、浙韶一带。围绕石榴产生的各种文化,也日渐形成发胄起来。
西晋时,石榴赋大兴。潘岳《安石榴赋》云:“榴者,下之奇树,九州之名果。华实并丽,滋味亦殊。商秋受气收华敛实,千房同蒂,千子如二。缤纷磊落,垂光耀质,味浸液,馨香流溢。”诗人以奇才妙笔,把石榴的花果状态,色味香型,描写得淋漓尽致,美不胜收。